



本會於1938年在香港建立工作點,初名教會社會服務中心,至1949年在何明華會督 (Rt. Rev. R. O. Hall) 及英國資深社會工作者施國望小姐 (Miss Katherine Scott-Moncrieff) 的協助下,成為獨立非政府家庭服務機構,正名為香港家庭福利會。
本會於1970年代,倡導家庭生活教育、設臨床心理服務、家務助理服務,試行駐校的社會工作、寄養服務等。1985年開始,以實證方法推行嶄新服務,包括健康身心小組、家庭「偶到」服務、單親家庭支援、被虐家庭治療小組、緊急寄養服務等。
90年代,本會開展家事調解服務、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和家庭退修中心等,為家庭提供支援。2004年成立了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提供一站式服務,至今共設立了六間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」,發展相關務。
本會特別關注離異家庭的需要,發展家福中心、家事調解服務和「夾縫中的曙光 ─ 『兒童為本』共享親職先導計劃」,於2016年獲社會福利署委託提供「子女探視服務先導計劃」,成立了「親籽薈」,協助離異父母與其子女重建及維持良好的溝通及接觸。此計劃於2019年完成,並得到恆常資助,開展「親籽薈共享親職支援中心」,提供一站式共享親職與親子聯繫服務。
除學校社會工作服務,於1999年設立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,此外,亦提供網絡支援及輔導服務,引入朋輩調解,並擴展至各中小學,締建和諧校園文化,同時協助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,發展所長。近年銳意拓展青少年及家長的理財教育工作,設立理財教育中心,推出「S-QUBE 青年理財教育計劃」。
本會自2011年開始發展幼稚園社工服務,及早支援有需要的兒童及家庭,和強化其家庭功能。社會福利署於2019年推出「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」(第一及第二階段),本會順利參與先導計劃,為24間幼稚園提供駐園社工服務。
面對香港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,本會在到戶模式的家居照顧服務上,提供痛楚治療和復康教育,在離島及市區為體弱長者設立彈性日間照顧,成立「Viva 維健坊」,實踐「老有所安」的精神,推展「認知障礙評估及支援計劃」,並加入社區教育的元素,開展「躍動晚情 ─ 長者抗抑鬱地區計劃」,以及「預設照顧」計劃,提供支援。
本會致力提升家庭幸福,70周年慶典其中一個重點項目,就是開展調查研究,制定「香港家庭幸福指數」,以了解香港家庭幸福的狀況,為相關的服務和政策提供實證的參考。2019年5月(家福月),舉行了「共建幸福家庭」研討會,邀請本地及海外的知名學者、家庭服務專業人士、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持分者,就這個重要的議題分享交流,他們的心得和智慧,成為制定「香港家庭幸福指數」的重要參考。這個首創的「香港家庭幸福指數」將於2020年的家福月發佈。
家福會為香港服務70年,全體員工秉持「以家為本」的信念,以愛心與熱誠,承擔使命和責任,持續優化服務,迎變創新,以惠澤香港的家庭和廣大市民。
